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返回本書目錄

 

啟示錄第二章

 

七個教會(一)

 

{\Section:TopicID=121}七個教會的總論

一、{\Section:TopicID=122}七種教會

      這兩章所論的七個教會,乃是當時實在有的教會,其情形也是當時各教會實際的情形。但同時,這七個教會也是代表教會的七個時代,其情形也是各時代教會的普遍情形。然而這並非是絕對性的,不過是說使徒後的教會更像以弗所,第二代的教會情形更像士每拿而已。同時,使徒後教會情形也是兼有其餘六教會的情形。

二、{\Section:TopicID=123}七個使者

      每封信都是寫給使者,我們已查考過使者是何人,但願主興起我們能作一使者。雖然每封信都是寫給使者,然而也是對教會說的,所以與每個信徒均有關。

三、{\Section:TopicID=124}七種自稱

      我們的主在每封信裡都有論到祂自己的話,並且所說的是與各教會的情形相配合。例如,以弗所是失去起初愛心的教會,所以主顯明祂自己為那位在金燈台中行走的;士每拿是受苦的教會,主表明祂自己是死而復活者,使他們願意殉道;別迦摩是屬性的教會,所以主對他們顯為有兩刃利劍者,可以將世界剖開;推雅推喇是個腐敗淫亂的教會,所以主顯為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執行鑒察和審判;撒狄是一個死的教會,所以主顯為有生命的靈和亮光的星;非拉鐵非是忠心持守真道的教會,故主顯為聖潔真實者,為他們開了寬大工作的門;老底嘉是充滿人意的教會,故主顯為萬有之上的元首。

四、{\Section:TopicID=125}七教會地名的意義

      以弗所的字義就是「放鬆」,或「可羨慕的」,這是他們愛心的光景;士每拿的字義就是「沒藥」,所以是「苦」的意思,這是羅馬帝國逼迫教會的時代;別迦摩的字義就是「高樓」、「結婚」或「聯結」,此時羅馬皇帝康士坦丁入教,教會在世界有了地位;推雅推喇的字義是「獻祭不倦」,這是羅馬天主教時代,祭司或神甫興起,拜偶像的事發生,可謂是教會最黑暗、最腐敗的時代;撒狄的字義就是「恢復」或「餘數」,這是教會復原的時候,然而靈性光景仍不免柔弱知死;非拉鐵非就是「弟兄相愛」的意思,在一百多年前在教會復興時,就有少數基督徒脫離宗派,以愛心互相聯絡,專心遵守聖經中的真道;老底嘉的字義就是「眾人的意見」,這是現今教會人意充滿的光景。

五、{\Section:TopicID=126}七個知道

      每封信都有「我知道」三字,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主都知道。對於善的,主就盡力讚美,對於壞的,主就嚴正責備,這都是主憑公義審判的先聲。

六、{\Section:TopicID=127}七種勸告

      各教會既各有特別情形,主就按各等的情形勸告他們。主對各教會勸告的話記在第二、三章;對以弗所(二45),對士每拿(二10),對別迦摩(二1416),對推雅推喇(二2025),對撒狄(三23),對非拉鐵非(三11),對老底嘉(三1720)。

七、{\Section:TopicID=128}七個應許

      主在各教會中都要興起得勝者,以維持祂的見證,因此祂就賜給他們特別的應許,其應許分別列於下:二章七節二章十至十一節,二章十七節,二章廿六至廿八節,三章五節,三章十二節,三章廿一節。

八、{\Section:TopicID=129}七次呼召

      每封信都有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的話(二7111729,三61322),這七封信是主親自說的,何以竟說是聖靈向眾教會說的呢?因主是直接對約翰說,而眾教會則只能讀約翰所寫的信而已,故讀時應有聖靈的感動才能明白;還有一點就是,主在世時並沒有憑自己說話,都是藉聖靈而說的,如今主仍是藉聖靈說話,故說是聖靈向眾教會說的。這七封信都是以主為起頭,而結束都是得勝者的呼召。

現在我們要詳細地來看每封信的內容。

 

{\Section:TopicID=130}在以弗所的教會(二17

 

二章一節:你要寫信。

      約翰是主的書記,把主的話記錄下來。

      「以弗所教會」,或譯作「在以弗所的教會」,教會分兩方面:一是奧秘的教會,另一是地方的教會。一是基督的身體,另一則是神的家。這兩章所說的教會就是屬於地方性的教會,「在以弗所的教會」與「以弗所的教會」是有分別的,因教會不過是寄居在以弗所而並不是屬於以弗所,所以「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統教會」、「中華基督教會」這些名稱都不合聖經。

      以弗所教會是預言使徒以後第一段教會的情形。在主後九十六年之前是使徒的時代。九十六年以後,起首不像使徒的時代了。有許多不對的東西,慢慢開始爬進來了。「以弗所」在希臘文裡原是「可羨慕」的意思。因這個教會繼續在使徒的教會之後,仍是可羨慕的。

      「使者」──這封信是給使者的,與保羅所寫的以弗所書比較是有頂多差別的,因保羅所寫的是給所有信徒,然而到了使徒時代末期,因當日的信徒多已離世或退後,現在只剩使者能接受這封信了。再將兩封信內容比較,就更可知教會情形已前後大不相同,以弗所真是「放鬆」,已經退後和荒涼了。

      主對這教會自表為「那右手拿七星,在七個金燈台中間行走的」,要叫在以弗所的教會和使者知道,主有全權並且是鑒察全教會的。

 

二章二至三節: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

      這段是主稱讚的話,這段稱讚分三方面:

      (一)對他們的本身:1.行為,可見他們的行為必定是頂好的。2.勞碌,即竭力工作。3.忍耐,在教會中真有父母的心,擔當別人的軟弱。

      (二)對管理教會:1.不容忍惡人(林前五),2.不隨便接納人作工,就是使徒還當試驗,可見他們是頂有屬靈眼光的。

      (三)對外面工作:即為主名忍耐不倦。由上看來,以弗所教會好像是頂完全的。

 

二章四節: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原文應作:然而我反對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以弗所教會雖然這樣好,然而主還有責備,就是起初愛心的失去。我們或者要希奇,一個勞碌作工的教會,豈不是裡面也頂愛主嗎?但許多經歷告訴我們:外面可以勞碌而裡面卻已離棄起初的愛。一件事叫我自己最懼怕的,就是常常在我們的工作上忘記了主。

      「起初」這字的希臘文不只是指時間上的第一,也是性質上的第一,路加福音十五章裡,父親把上好的袍子給浪子穿,那「上好」就是同一個字。並且,在聖經別處經常譯作「最」、「第一」。「起初的愛」就是最上好、最完全的愛。是聖徒因愛所獻給主童貞的情愛。

      「一件事」是在原文裡所沒有的,「責備」還是譯作「反對」好。我們若以為主不過就是在這一件事上反對他們,就好像以為主所反對他們的並不甚重大;其實不然,主是大大憂傷。一個新婦在諸事上盡職,若其愛情冷淡,新郎能滿意嗎?一個飢渴求愛的人能否因善行、勤敏而心足呢?愛心如基督的,能否因冷淡的活動、枯乾的行為──沒有火熱的愛心──而滿足呢?主是妒忌我們的愛情的!

      你或者要問:如何會離棄這起初的愛呢?1.或者是因注重工作過於愛主,2.或者是因不順服主(約十五10)。

      這裡也給我們看見,主所要求的就是我們全貞地愛祂,有勞碌的工作,甚至屬靈的智慧,如果沒有愛,就毫無用處(帖前一23,林前十三2)。鳴鑼響鈸(林前十三1)豈足以事主?徒存外表,究難欺主。主就是在我們失敗的那一點上要求我們。我們所缺乏的並不是我們沒有愛主的心──這個,我們當初就有了──乃是我們不能保守那個愛心。知道十字架愛心的基督徒,應當在主前,讓常新的十字架常新在他們心目中,吸引他們。

 

二章五節: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

      主在這裡告訴他們一個復興的辦法:

      (一)「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這就是查考原因。每次退後都有原因,沒有查出原因就沒有辦法復興。按主的眼光看,以弗所教會外面是完全的,裡面卻已墜落,所以先是裡面墜落,後為外面失敗。

      (二)「並要悔改」──悔改不但是罪人要作的,就是信徒也該悔改,何時有墜落,何時就要悔改。

      (三)「行起初所行的事」──悔改是消極的,行起初所行的是積極的。

      由這句話,我們知道以弗所教會已經沒有行起初所行的了,甚麼是他們起初所行的事呢?這裡雖無明文(我們知道決非如勞碌、忍耐、慇勤、拒絕惡人等事),然細讀以弗所書就能看出,有兩點是他們起初所行的:「忠心(弗一1),2.讓基督作主(弗三17)。在這段經節裡,主一面說出復興的辦法,另一面說出主的審判,先用愛心後用公義──「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燈台是代表教會,其責任就是發光,作見證。

      「燈台從原處被挪去」,這裡的原處是指那裡呢?這原處就是主的面前(一1213,二1),所以從原處挪開意即在主面前失去地位,被主棄絕。燈台既失去地位,就得不主的加油(聖靈充滿),結果就再不能為主發光了。所以,這裡並非是得救的問題,乃是工作與見證的問題。

      頂希奇的,就是歷史告訴我們,以弗所在這一千多年來,已經沒有教會了。現在哥林多、羅馬等地都有教會,惟獨以弗所沒有。因為她不悔改,所以燈台挪去了。現在有許多教會在主看來,不過是被挪開的燈台而已。這叫我們何等的自省!教會如果失去了當初的愛心,和燈台的見證,則從主看來,這個已經不再是一個教會了,不過是一個世人組織的團體,為人立章程所管轄的社團而已。從前主耶穌離開耶路撒冷的殿時,不再稱之為我父的家,而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太廿三38)。

 

二章六節:然而你還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黨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

      「尼哥拉」在希臘文是兩個字合成的。「尼哥」就是「征服」或者「在他之上」的意思。「拉」就是「普通百姓」或是「俗人」、「平信徒」的意思。所以「尼哥拉」就是「征服平民」或「爬在平信徒之上」,所以這個黨就是一批貪權,以領袖地位自居的人,這一種居間階級的行為,乃是主所恨惡的。不過在那時才有行為,還沒有成為教訓,以弗所教會能恨主所恨因而與主表同情,所以為主所稱讚。在新約裡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所有神的兒女都是神的祭司(彼前二9)。啟示錄一章五至六節說,血洗了多少人,祭司也就有多少。所以每一個信徒都應料理神的事,教會中不應當有居間階級。

 

二章七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可見這封信不是只給在以弗所的教會,乃給所有與以弗所教會有相同情形的教會。話雖是對眾教會說的,然而能聽主話的究有幾人呢?只有那些「凡有耳的」人;可見教會中無耳可聽主話的人太多了。

      為何沒有耳可聽主的話呢?這耳不是肉身的耳朵,乃是屬靈的耳朵,參看馬太福音十三章十三至十五節,便明白有些人為甚麼沒有屬靈的耳朵的原因了:1.缺乏屬靈的啟示,2.怕聽主的話。

      信的結尾提到應許:「得勝的」是單數的,教會全體雖失敗,然而個人仍可以追求得勝。實在,得勝者多是孤單的。主若願意,我們或可有同志;但我們切不要等到有同志才來得勝。主在七封信所注重的,就是要人得勝。得勝者所得的賞賜,乃是吃神樂園中的果子,這裡的樂園大概是在天國裡,因為天國是恢復到創世記二章的光景,那時地上如何有伊甸園,此時天國裡也如何有樂園,得勝者能與主在樂園裡,這是何等喜樂的事!不但能在樂園中,並且能吃生命果。

 

{\Section:TopicID=131}在士每拿的教會(二811

      神見了祂的教會失去當初的地位,祂就允許撒旦(因為牠都是隨時尋機會)逼迫她,好叫她在苦難中,重新學習神是她的避難所。神鞭打的意思,原是要祂的子民轉回歸祂,恢復從前所失喪的新鮮。

      士每拿教會是預表主後百餘年至三百一十三年間,即從使徒之後一直到康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為止,教會受到羅馬帝國十次大逼迫的情形。以弗所教會是愛心冷淡,士每拿教會是受苦,這有頂大的意思,因為一個冷淡、放鬆的信徒,主常使他受苦而得復興。

 

二章八節: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又活的說。

      「士每拿」是「苦」的意思,也可用以稱「沒藥」,就是用以熏屍的藥品(約十九39)。按沒藥是貴重的,所以這苦是貴重的苦,凡為主所受的苦都是貴重的。

      「那首先的,末後的」表明主是永遠不變的神,這個名賜給士每拿教會是何等的安慰啊!

      「死過又活的說」──死而又活,當然是指主在世時的經歷,這句話可帶給士每拿信徒頂大的安慰、勉勵和幫助:

      (一)主留下一個榜樣給我們傚法;主在此世所得尚且是一死,何況我們?

      (二)祂既受苦到死,就能體恤我們(來四15)。

      (三)主為了勝過仇敵成就神旨,就必須經過死,則我們若要同樣得勝,不也應該受苦?

      (四)主雖死過卻得以復活,所以我們為主受苦,甚至捨命,復活的盼望必不致於落空的。

      死不能拘禁祂(徒二24),死過又活,就證明那個生命是耐死的。教會從神的眼睛看也是耐死的,陰間的門是不能勝過她的,所以教會的性質就是復活。

 

二章九節: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稱是猶大人所說的譭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我知道」──(一)我們所受的苦,主都知道!主既知道我們的苦,我們的心就知足了。

      (二)主既知道我們的苦,卻不除去它,則這苦必是於我們有益了。

      (三)主既知道我們的苦,也必知道將來如何賞賜我們,

      士每拿教會當時所受的苦有三:(一)患難,(二)貧窮,和(三)譭謗。

      (一)患難:甚麼是患難呢?患難是由外在環境來的一種壓迫,如反對、攻擊、驅逐、欺壓、鞭打或搶奪等等皆是。

      (二)貧窮:患難中若經濟充足尚不覺得苦,因為有錢就比較容易過日子,惟獨在患難中又貧窮,真可謂面臨絕境了。雖然情形是如此,主卻加了一句頂寶貴的話:「你卻是富足的。」此時,她的信心真是富足的(雅二5),愛心真是充滿的(帖前一3),不然在這種情形中,誰不跌倒?

      士每拿教會與老底嘉教會是完全相反的上她自誇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而其實呢?則卻不知道你(自己)是那困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三17)在世界貧窮的士每拿,主卻以之為富足;在世界富足的老底嘉,主卻以之為貧窮。知道這個的有福了(太廿三12)。

      (三)譭謗的話:這是破壞我們的名譽,有些人尚能忍受身處患難和貧窮,卻少有人能忍受名譽受損傷。

      「猶太人所說的譭謗話」,因為譭謗是從猶太人起的,我們的主在世時就已被他們譭謗,何況我們?他們所譭謗的話究竟是甚麼呢?就是譭謗救恩之道(徒十三45,十八6,十九9,廿八22;羅三8),猶太人是在士每拿教會的仇敵。在初世紀的時候,猶太人常是與逼迫教會者聯成一氣的,然而主說我們為祂被譭謗是有福的(太五11)。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那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究竟這是何人呢?未說這等人之先,我們應先來看何人為真猶太人,由羅馬書二章二十八至二十九節、約翰福音八章三十九至四十七節、羅馬書四章十一至十二節可知,凡一個誠心信主耶穌的,就是真猶太人。那麼那些既不是猶太人而又自稱是猶太人的,當然就是指基督教中一班肉身為猶太人或以前皈依猶太教的人了。

      主在這裡說起猶太人害他們,這也是他們苦中最苦的一件事。在七封書信裡,有一條反對的路線;尼哥拉黨提過兩次,一次在以弗所教會,一次在別迦摩教會。猶太人也提起兩次,一次在這裡,另一次在非拉鐵非教會。在別迦摩又提起巴蘭的教訓。在推雅推喇又提到耶洗別。這些都是站在反對地位上的路線。

      這些猶太人組織了可說是猶太化的教會,他們的道理也是猶太化的道理,半律法、半恩典、半信靠、半行為。他們的制度是倣傚律法,所以有祭司階級。這樣的人在保羅時代就已頂多,不過此時更為發達、更具組織,因此這些人就成了「撒但一會的人」(一會在原文系會堂,非教會),被撒但利用,傳似是而非的福音。今天猶太教的四樣東西──物質的聖殿,外面的規條,居間的祭司和屬世祝福的應許,是不是也在教會裡頭呢?願意神施恩給我們,我們必須完全脫離猶太教的東西。

 

二章十節: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

      「你將要受的苦」──這是他們還未受的苦,是前三件之外還要再加上的,真可謂苦上加苦了!但主在這裡預先告訴我們:

      「你不用怕」。1.懼怕是失敗的源頭,不怕就不失敗;2.主已得勝,我們雖受苦,終要得勝。祂的得勝是我們得勝的根據(約十六33;羅八37)。

      「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試煉」。起初只不過是反對和譭謗,如今更變本加厲予以拘禁。拘禁的目的是:1.使信徒不能在外面作見證,因而主的真道被捆綁。2.把信徒彼此分離而減弱他們的力量。3.折磨被囚者直至灰心背道。哦!魔鬼的詭計真是毒啊!

      「魔鬼要把你們……」。這裡不提到人,而特別說到魔鬼,是要叫我們:1.不怨恨人,只痛恨魔鬼,2.認準仇敵極力抵擋牠。

      「你們必受患難十日」。「十日」雖然或者可以說是指羅馬帝國的十次大逼迫,然而「十日」的意思更為告訴我們:為祂所受的苦是有時間限制的。在聖經裡有多次提到十日。創世紀二十四章有一個「十天」。僕人要把利百加帶走的時候,利百加的哥哥和她母親說,至少十天要留在這裡。但以理和他的朋友不讓王的膳玷污自己,求委辦說:試試我們十天。所以「十日」在聖經中有一個意思,就是很短的時間。主在這裡說的話有同樣的意思。一面是說,受苦是有日子的,我們受苦的日子是被主數過的。過了那天,就要被釋放像約伯一樣。另一面是說,十天是很短的日期。不管我們在神面前受如何的試煉,總沒有很長的。等到那日子一滿,魔鬼就沒有法子了。你所受的試煉很快的就要過去。

      「你務要至死忠心」。「至死」指出是有殺害的事;魔鬼見囚禁無效,就再進一步殺害。「務要」兩字是命令式的。主雖然嚴緊限制魔鬼的作為,然而主卻不應許有立時的拯救。主不願意拯救他們脫離暫時的苦難,主喜歡扶持他們經過死亡。主能干涉撒但,而停止牠一切的攻擊,然而祂卻顯其更大的能力保守他們受逼迫要殉道的聖徒。我們知道舊日的聖徒,在受逼迫時,若被政府赦免不加殺害,他們是何等的失望!有許多存留至今的動人書信,乃是關在監裡的聖徒,當其同伴解往刑場時所寫的。這些書信都是表明他們憂愁難過的心,因他們沒有權利尊榮,為他們的主受死。許多的時候,他們後來竟然得所盼望的,他們是何等的歡喜呢!這個指明給我們看,主的能力是何等的大;在仇敵的極端反對中,主能帶領安慰祂的子民。

      「至死忠心」就是雖死也不愛惜生命之意(十二11)。這句話有兩個意思:「至死忠心是一個時期的問題,意思就是應當忠心直到死期。一息尚存,都當忠心。「至死」意即死而後已。2.是一個代價的問題,意思就是應當忠心,即使忠心而至喪命者,亦當忠心不懈。「至死」意即「雖死不辭」。因欲忠心,奮不顧身。

      忠心在原文意即「有恆不改」,這與「以弗所」的「放鬆」相對。「忠心」就是童貞為主的心。主要我們「忠心」;並且要我們「忠心至死」。現今就是我們預備作殉道者的時候。豈不知不能活為主作殉道者,即不能為主作殉道者而死。

      「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這是何等美好的應許,何等有福的盼望(雅一12),在這裡不是說賜給生命,乃是說賜給生命的冠冕,生命是由相信而得,生命的冠冕就要忠心的人才能得了。

      「冠冕」是表明得榮耀,與主一同作王、掌權於天國。

 

二章十一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這裡把得勝者的應許說得頂清楚:「積極方面──得生命的冠冕;2.消極方面──免去第二次死的害。

      「得勝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反過來說,失敗的就要受第二次死的害,在未談「第二次死的害」之前,先來看甚麼是這裡的得勝與失敗。這裡的得勝既是為道至死忠心的得勝,那麼,這裡的失敗當然就是不肯為主殉道的失敗;所以,一個貪生怕死、不肯殉道的人,是要受第二次死的害的。

      現在,先問甚麼是第二次的死?請看啟示錄二十章十四至十五節,就是身體死後復活時,靈、魂和身體要被扔在火湖裡,即是永遠的滅亡,這是信徒絕不會遭遇的(約十28)。

      第二次死的害與第二次的死是有分別的,生命如何是與第二次的死相對,則生命的冠冕是與第二次死的害相對。生命與生命的冠冕如何有分別,第二次死與第二次死的害也如何有分別。還有一點,生命的冠冕既屬乎國度,那麼第二次死的害也是屬乎天國,所以第二次死的害決不是指永遠沉淪。

      現在我們就直接來定義:甚麼是第二次的死?甚麼又是第二次死的害呢?「第二次的死」是一個不信者在肉身死後,靈魂則到險間受苦,但到將來復活,歷經白色大寶座的審判後,他的靈、魂、體還要再受永苦。至於「第二次死的害」是聖徒復活後,跌倒、不忠心的信徒在千年國度裡還要受苦,但不是永遠沉淪。在這裡我真要讚美神的公義,因為得勝者在世雖受殉道的苦,但在國度時就免去第二次死的害,反得生命的冠冕。一個失敗、不肯殉道者在世雖避開苦害,然而在天國時就要受害,也得不生命的冠冕,哦!誰不願揀選今世受苦,而將來得榮耀呢(太十六25)?

      舊約有一預表或可作這個分別的說明:所多瑪人在城裡被火燒死,可比作第二次的死,羅得的妻子在城外變作鹽柱,可比作第二次死的害。

 

{\Section:TopicID=132}在別迦摩的教會(二1217

      別迦摩教會預表主後第四世紀至第七世紀間教會的光景。由於全世界最大的逼迫還是不能把教會消滅,撒但就改變了攻擊教會的方法。現今世界不但不反對教會,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羅馬,反而接受基督教作國教了。據說康士坦丁作了一個夢,看見一個十字架,並且有字寫在上面說,靠這記號可以得勝。他打聽得知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記號,所以他就接受基督教作國教。他鼓勵人受洗,甚至凡受洗的人可以得兩件白衣和幾兩銀子。教會和世界聯合起來了,你就看見教會墮落了。

 

二章十二節: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

      「別迦摩」一辭在原文裡有兩個意思:1.「聯合、結婚」,指教會與世界的關係,2.「高樓」,指教會在世界的地位。在這裡,別迦摩和世界聯合,變成最大的國教。按人說,是發達了,但是主卻不喜悅。因為教會和世界聯合,教會的見證就破壞了。

      「那有兩刃利劍的說」。利劍有兩樣用處:一是割斷教會與世界的聯合,二是審判與世界聯合的教會。

 

二章十三節: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我知道你的居所」。教會是寄居在世界上的,是旅居的性質,好像我們的主在世是作客旅的一樣,可惜現在教會已失去客旅的性質,在世上已有一個「居所」,佔有一分地位了。船在水上,可以;水在船裡,就不行。這就是教會的屬性化,而且她的居所是在別迦摩──「高樓」──有頂大的地位、勢力和榮耀。

      在表面上看來,教會很有發展,有地位、勢力和榮耀了,但在實際上看,教會是腐化、失敗了。因為教會在世上的責任,就是與敵作戰,如今教會雖得地位──就是有「居所」,然而這個居所竟有撒但的座位,撒但竟在教會中有地位了。這是何等可憐!

      「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在這七封信中,除了安提帕的名字外,沒有其餘的信徒名字被提起,可見安提帕是非常重要了。「安提」是反對的意思,「帕」是所有的意思。他站在神的一邊來反對一切。安提帕為何被殺呢?是為堅守主的名,不肯棄絕主的道,也就是因為為了忠心見證而被殺。

      「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當安提帕在時,因他一人忠心站住,全體也站住,但從他被殺後,全體就動搖了。「道」在原文應作「信仰」,神的兒女在地上要維持這個信仰。我們對於主耶穌的信是一點不能改變的。

 

二章十四節: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這巴藺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

      巴蘭是一個貪財的先知,是頭一個把恩賜賣錢的人,在新約裡有好幾處提起巴蘭。彼得後書二章提起巴蘭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猶太書又提起巴蘭是為利奔跑的,如同現在有很多人是為錢出來事奉。同時,巴蘭是巴勒王雇來的,自康士坦丁皇帝入教後,就有很多神職人員是被王雇來的。所有事奉神的人,都從國庫支領薪金。巴蘭的辦法,在神的定規中是從來沒有的。但是今天這種情形,卻變成了普遍的情形。我們若能信靠神,就去作工,不能信靠神,就不要去作工。我們在神面前要特別注意這件事。

      巴蘭的教訓是叫以色列人與外邦人聯合,今天也有許多人主張教會與世界聯合。巴蘭教訓的結果是:「吃祭偶像之物,即與別的宗教調和;2.行姦淫,換句話說是與世界為友。頂特別的,姦淫和拜偶像這兩件事是放在一起說的,哥林多前書也是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因為在肉體中,神所恨惡的,就是這兩件事,在屬靈的事上,神所恨惡的,也是這兩件事。雅各書四章四節: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啊!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和世俗聯合是神所恨惡的。瑪門也是和神對峙的(太六24)。你們看見一件最重要的事,瑪門是和神對立的。許多的偶像,都是因瑪門才能存在。瑪門就是偶像的原則。你看見姦淫連就是偶像,和世界的聯合連就是貪愛錢財。

 

二章十五節:你那裡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

      這段時期既預表羅馬舉國入教的時代,一般人民對於基督真義既不曉得,那麼,就必須有少數的人來包辦屬靈的事,階級制度既屬必須,這制度也就成為一種教訓了。

 

二章十六節:所以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裡,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

      十二節的劍是主的話要割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如果聽了主的話,仍不悔改而與世界斷絕,則主的話要像劍般來審判我們。

 

二章十七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這裡對得勝者的應許有二:

      (一)隱藏的嗎哪:嗎哪是預表基督(約六4951);明顯的嗎哪是全以色列所共有,隱藏的嗎哪則是留到迦南的。普通的信徒都得基督救恩,卻只有得勝者能有分於基督那隱藏的部分,這是普通信徒所不能享受到的。

      (二)一塊白石:當時選舉是用一塊白石,寫上被提名者的名字,放在甕裡,雖然得勝者顯然不會在世上被選舉,但主要賜給他一塊白石;石上寫新名,是人所不認識的,這表明主對我們的滿意。

 

{\Section:TopicID=133}在推雅推喇的教會(二1829

      「推雅推喇」是「香的祭祀」的意思,就是充滿了許多的祭祀。在這裡,主所說的話越過越重,這推雅推喇的教會,所有讀聖經的人都說,是指羅馬天主教說的。不是起初與世界結婚時的混亂。這已經過去了,現在變成高大,充滿異端祭祀了。有一件事頂希奇,羅馬教的基本就是注意行為,注重祭祀。彌撒就是他們的祭祀。

 

二章十八節: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

      主在這裡自表為:1.眼目如火焰,能看透並辨別一切的。2.是神之子,要使羅馬天主教知道高抬馬利亞的錯。3.並且祂的腳如銅,能行審判,眼目所定罪的,腳就要行踐踏。

      在這一封的書信裡,主第一次提到祂自己的名字是甚麼。約翰所看見者乃是人子,但是祂現在卻宣告祂自己是神子。祂現在必須表明祂自己的身位;因為那自稱為祂新婦的,已經很自恃的降低祂的身位了。教會已經利用主的謙卑和恩典,利用祂的道成肉身,叫祂服在祂為人的母親之下。祂以為祂的名號如果是神,則馬利亞就是「神的母親」。羅馬教的教訓,大大的降低主耶穌,把祂算為許多中保和代禱的眾聖中之一。而在這眾聖中為首領者,就是那一位的天後。羅馬教說,祂的心是比主耶穌的心更慈愛!推雅推喇(代表羅馬)說主耶穌是馬利亞的兒子,但是,主耶穌說祂自己是神的兒子。

      就是因為人把教會的權柄和祂的權柄混亂了,所以祂就表明祂自己的地位,乃是神的兒子。所有教會的權柄,若非因順服神的話而得的,都是背叛基督。應當「聽教會」,這是不錯;但是,只當教會順服神的話語時,聖徒才有順服她的責任。否則,順服教會就是背叛神。凡要引導人聽從教會,而不聽從聖經的,都是推雅推喇的教訓,都應當聽主對他說,祂是「神的兒子」,惟有祂有火焰的眼目。

 

二章十九節:我知道你的行為、愛心、信心、勤勞、忍耐,又知道你末後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我們頂希奇,腐敗的羅馬教為何有這麼多的好行為呢?當知這是對少數的使者說的。我們應當記得,主稱讚推雅推喇的話,並不是說推雅推喇全體有這樣的好行為,乃是在他們中間的忠心者有這樣的行為而已。這就是第二十四節所說的: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的人。,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失敗了,但還有少數的人是頂好的。

      我們可以說一句話,中世紀信徒的故事,真是再有趣味也沒有了。他們的忍耐,真會叫人受感。他們忠心愛主,忠心為道,以反對一個異端的教會的心,也真是再真切沒有了。雖然他們受苦、勤勞,雖然受人的追趕、逼迫,雖然他們所受的苦,比從前教會從羅馬帝王手裡所受的更為厲害得多,雖然他們沒有看見甚麼異跡奇事,雖然他們沒有甚麼組織和團體作他們的後盾,雖然當日的人民和神甫,發明許多的罪名加在他們身上;然而他們都忠勇進前,維持神的見證,願意犧牲世界所有的安息、家庭、生命與一切,來為神的兒子證明,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祂的教會。基督對這些,都早已知道了。他們雖然有時軟弱,雖然在他們的思想裡有許多錯誤的地方,雖然撒但用盡詭計,從錯誤調在他們的善行裡,有時也竟然成功了;然而他們的行為記載是在於天上,為基督所稱羨的。

      如果我們讀當日的歷史,我們就不能不看見,這些忍耐的見證人,乃是與日俱加他們的熱心的;他們所得的亮光也愈多;他們的膽量也愈大。後來的改教,並非一霎時間的事,乃是在改教之前就有許多的先鋒了。雖然一個死了,但是又有一個興起。真理的火炬,從一個手傳到另一個手,再傳到另一個手,並且愈點愈

      主承認羅馬教裡面有實際。除了前述的殉道士外,蓋恩夫人(Madame Guyon)、叨勒爾(John Tauler)、芬乃倫(Francois Fenelon),都是羅馬教的人,羅馬教中是有許多人認識神的。千萬不要誤會,以為羅馬教裡面一個得救的人也沒有。請你記得,神在羅馬教裡有祂的人。

 

二章二十節: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利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

      甚麼叫做耶洗別呢?耶洗別是亞哈的妻子,是從西頓外邦人之地娶來的。耶洗別引誘百姓去拜巴力(王上十六3032)。巴力是外邦的神,不是以色列的神。她叫人去拜巴力的像。現在的問題不只是偶像,乃是把神換了,把巴力變作自己的神來拜。猶太(以色列)國的歷史一直到列王紀上十六章,從來沒有人引導猶太(以色列)人犯罪像亞哈的,亞哈是頭一個大規模引導百姓去拜外邦的神的。他所犯的罪,連耶羅波安都趕不上。耶洗別是一個婦人。啟示錄十七章的婦人是指羅馬教說的。馬太福音十三章的婦人拿面酵來藏在三斗面裡,又是羅馬教。頂自然的,這裡的婦人也是代表羅馬教。

      這裡有一個婦人是混亂神的話,混亂神的子民的。這婦人帶進來的是異邦的神。她自稱先知,她要講道,她要教訓。教會在主的面前原是站在女人的地位上。甚麼時候教會有權柄教訓,那個就是耶洗別。教會沒有話好講。換一句話說,教會沒有道。神的兒子是道,所以只有祂有道。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只有祂能講。甚麼時候教會說話,那個就是婦人講道。羅馬教就是婦人講道。羅馬教就是教會這樣說,不是聖經說,也不是主說,羅馬教的人不讀聖經,因為怕把神的意思弄錯了。只有神甫能明白,只有神甫能說,所以也只有他們定規一切。所以她所注意的,不是人聽主,乃是人聽教會和教皇。

      我們應當知道,在更正教的殼子裡,有許多都是教皇化的東西。有許多的公會和許多的主張,雖然沒有教皇,卻有教皇的性質。自以為所教訓的,乃是永不會謬誤的!這樣的自高自大,真是那自稱為先知的婦人的聲音。此外,有許多團體,他們並非有意增加神的話語,並且也願意接受神話語的引導;然而只因他們以為他們團體所定規的信條,或者從前所規定現在遺傳下來的,也是聖徒們所應當遵守敬重的,這就是沒有羅馬之名,而有羅馬之實的團體。總之,照聖經而看,教會總不應當有所教訓,除了神所默示的話語之外,沒有人、團體、或信條可以作有權威的教訓。

      耶洗別犯了姦淫,她與世界聯合,羅馬教在這一千多年來的現象,照雅各書所說,是最大的姦淫。在這裡我們看見教會的貞潔失去了。姦淫的結果是拜偶像。事實擺在我們眼前,沒有一個教會像羅馬教那麼多偶像的。在這裡你看見耶洗別教導主的僕人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所以提到耶洗別,乃是因為教會將外邦的神帶進來了。最明顯的就是馬利亞的像。希臘有女神,印度有女神,埃及有女神,中國有女神,全世界的宗教都有一個女神。惟獨基督教沒有。為無論如何還得有一個女神的緣故,他們就把馬利亞拿了出來。這是姦淫加上偶像。神說推雅推喇的失敗,乃是容讓耶洗別的教訓在他們中間。

      再者,「婦人」在許多古卷裡作「你的妻子」,意思就是:她是順服你的,服在你權柄底下的。亞哈王是在神面前負他國家的責任。然而他卻允准耶洗別操權並教訓。這個耶洗別,在推雅推喇的教會裡,好像就是使者的妻子,她是代表當日教會情形的,而那些為基督在那個教會裡負責的人,應當負這個情形的責任。

 

二章二十一節:我曾給他悔改的機會,他卻不肯悔改他的淫行。

      他們還是與世界結合,充滿世界的行為。主現在的呼召,並不是要他們悔改。也不是要他們再去行那當初所行的,也不是要他們恢復當初的愛心。這些對於推雅推喇教會並不合適。悔改的機會已被拒絕。現在剩下的,就是審判。因為長久的遲延,積蓄她所當得的怒氣。

 

二章二十二節:看哪!我要叫她臥病在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

      不是在棺裡,乃是在床上。在棺裡就了了,在床上就不了。意思說一輩子都不改,病人好不了了,不能改了。一直繼續這樣,不肯好,這是羅馬教的情形。

      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三種的人:一、就是耶洗別;二、就是那些與她行淫的人;三、她的兒女。神對於這三等人的審判各有不同。耶洗別拒絕神的恩典,不肯悔改。雖然神總願意施恩,願意人悔改。但是神的忍耐對於耶洗別竟然不生出效力來,所以除了審判之外,並無其它辦法。以致一個犯罪的床換為一個痛苦的床。她是犯那到死的罪。所以再沒有盼望了。

      那些與她行淫的人,他們尚有一點悔改的機會。但是若失去這個機會不肯悔改,他們就要受「大患難」。這個患難,自然不只是今生的,因羅馬書二章九及十六節說: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就在神藉耶穌基督審判人隱秘事的日子,照我的福音所言。所以這個患難是在將來還有的。照我們的看法,這些行淫的人大概尚是得救的,然而他們尚要受刑,所以基督徒應當小心,因為他們雖然得救,這並不是說他們所不悔改的罪,神就也不提起了。凡罪不是在主耶穌寶血底下的,都要受審判。

 

二章二十三節:我人要殺死她的兒女;

      這句話,也許是指神要藉敵基督和他的黨類毀滅羅馬教說的。她的「兒女」是誰呢?就是她的教訓所產生、所製造的人,就是願意獻身宣傳她的道的人。可憐!現今這樣的人是何等多呢!主對於耶洗別的兒女,又另有一種刑罰。「殺死」這兩字,在原文裡就是出埃及記五章三節、九章十五節;利未記廿六章廿五節等處的「瘟疫」。與摩押女子犯姦淫的人,也是遭瘟疫而死(民廿五89)。所以在這裡,我們若先按字面而言,則看見這些人是要遭瘟疫而死的。若按靈意而言,則他們在將來的時候,尚要受主類似的刑罰。

      主這樣作,有甚麼目的呢?「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主承認在這七個教會之外,還有別的教會。主對於一個教會所施行刑罰的目的,乃是要幫助所有的教會,如同使徒行傳五章十一節的話。這裡「你們」兩字就是表明主要這樣對待教會(林後五10;羅十四12)。那些犯罪而又沒有悔改、沒有認罪的人,雖然不至於永遠沉淪,卻要在千年的時候收成他所種的(加五1921,六78;啟廿46)。

 

二章二十四至二十五節: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

      「推雅推喇其餘的人」:耶洗別雖在,但是還有其餘的人。耶洗別要殺以利亞,以利亞聽了灰心。他怎麼作呢?他躲起來了。神對他說:「你在這裡作甚麼呢?」當他發怨言的時候,神說:我為自己曾留下七千人。(王上十九918)。這是「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在耶洗別活在地上的時候有以利亞,在羅馬教裡也有許多屬主的人。不只在西班牙;在法國、英國,都有許多人被焚燒,有許多人的血流在羅馬教裡,這是事實。今天羅馬教還是盡所能的在逼迫。感謝神,還有「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深奧」這字在希臘文是Bathea,意即奧秘,羅馬教頂喜歡用這個字,他們裡面有許多的奧秘,或說深奧的道理。這些道理不是出乎主的,乃是耶洗別的話。主對於一班不跟從這個教訓的人,並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他們身上,只是已經有的要持守。你們所認識的「我的道理」守就夠了。有了的,不要讓它再失去,「直等到我來。」

 

二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將他們如同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

      這是頭一個應許。馬太福音十三章說天使要來在國度裡將那絆倒人的全部除去,乃是藉火爐將一切不對的都除去。但這並不是說,在千年國裡,這些列國就沒有存在的了,我們知道還有。這些東西,神要藉鐵杖一一打碎。神所產生的是石頭,而人所產生的是磚頭。巴別塔是用磚頭造的。從巴別塔到提摩太后書,凡在那裡倣傚神的,神看這些是「瓦器」。主說得勝者要牧養列國,把他們的瓦器敲破了。「轄管」在原文是「牧養」,這字表明不是立刻的,乃是看見一個打一個,這樣的事也許要一直作,直到把新天新地帶進來。在新天新地裡,只有義居在其中。所以這裡要有鐵杖牧養他們,把他們從人出來的東西都打得粉碎。

 

二章二十八節: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

      這是第二個應許。「晨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啟明星,天最黑暗而又快亮的時候,它出現一時,過後太陽就出來了。有一天主要被世界的人看見,如同瑪拉基書四章所說的「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主應許得勝者要在黑暗極大的時候得晨星,意思就是看見主,就是被提。但是看得見晨星的人。乃是在眾人都睡覺的時候,他特別起來看見,這就是得勝者的應許。

 

二章二十九節: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在過去的三封書信裡,得勝者的呼召都是在「凡有耳的,就應當聽」之後,但是從推雅推喇起,這個次序就顛倒了。我們看見主對頭三個教會乃是呼召他們全體來聽(他們能聽不能聽,那是另一個問題。不過主總是向他們呼召)。但在末了的四個教會裡,因為境況改變的緣故,主卻將這呼召的話,放在應許得勝者之後,這好像說,除了得勝者之外,主並沒有盼望別人能夠聽。罪惡已經在負名的團體裡長大,自此之後,我們就看見得勝者和普通信徒的分別,愈過愈分明。

     同時,這也表明前三個教會是一類,後四個教會又是一類。使徒的教會過去了,以弗所的時代過去了,受苦的時代也過去了,別迦摩這個時期也過去了,接下去的是推雅推喇。可是推雅推喇教會是要一直繼續到主耶穌再來的。不只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和老底嘉,都要繼續到主耶穌再來。在先三個教會,都沒有提起主耶穌再來;但是在後面四個教會,都提到主耶穌再來。老底嘉雖然在字面上沒有提到主再來,那是她另有講究,以後我們要解說的。所以後四個教會,都是一直繼續到主耶穌再來的。-- 倪柝聲《啟示錄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