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經資料大全

 

返回首頁 返回本書目錄

 

但以理書緒論

 

作者簡介

鄺炳釗博士

鄺炳釗博士先後考獲神學士(建道神學院)、文學士(美國哥頓大學)、法律學士(倫敦大學)、法律深造文憑(香港大學)、文學碩士(美國惠敦大學)、哲學博士(美國伯蘭代斯大學,主修中東上古史和語言)等學位。

鄺博士曾任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舊約講師十年,也曾任建道神學院、播道神學院、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客座講師。鄺博士曾在香港執業大律師。

鄺博士現於愛城華人基督教福音堂牧會。

 

序言

十多年前,我認識鄺炳釗博士時,他嚴謹的治學態度給我很深的印象,我當時就覺得他將來對華文的神學著作必有好的貢獻。現在他的「但以理書註釋」出版了,果然使我們不失所望。

鄺博士以他所受優良的神學教育,是華人教會中不可多得的舊約學者,再加上他敬愛神的話的心,和嚴謹的思想,寫出一本極平衡的預言註釋。

「但以理書註釋」有學術的深度,屬靈的敬虔及客觀、公正的解經,對預言書的解釋是一真正的供獻。

深信 神必賜福使用這本註釋,也深信將來從鄺博士的筆下,必有更多的好書出來幫助神的教會。

鮑會園

一九八九年六月於香港

 

自序

但以理書是一本複雜難懂的書卷,難怪有這麼多種不同的解釋。另一方面,但以理書卻是現今世代不可以忽視的一本經書,它教導我們在任何環境中仍要對神忠貞,矢志不渝,因神是掌管萬有的主宰,是可以信賴的真神;這是現今瞬息萬變世代最需要的信息。為此,我們不能因但以理書難懂而不加以研讀,應該排除萬難,細心探索,從但以理書獲取適切的提醒和勉勵,聽見神為這個時代所敲奏的巨響。

「但以理書註釋」是筆者的處女作。筆者知道自己屬靈的理解不足夠,寫作的技巧有許多地方尚需改善;祇盼望父神用這本註釋,幫助弟兄姊妹瞭解但以理書的信息。

除了感謝父神叫我在極困難的境況下順利完成這本註釋之外,筆者特別感謝李色艷姊妹抄寫了本書大部分的初稿,以及許寶娟姊妹為本書部分初稿加以潤色。筆者也感謝陳惠榮和高明發兩位編輯為本書的印製付出不少心血。筆者更感謝鮑會園牧師審閱本書的初稿,又為本書撰寫序言。最後,筆者衷心感謝史丹理基金會(特別是許書楚長老),資助了本書全部的出版費用;他們財力的支持,促成了聖經註釋這項寫作的計劃。

 

簡寫表

    一、與但以理書有關的作品{\LinkToBook:TopicID=104,Name=一、與但以理書有關的作品}

    二、其他{\LinkToBook:TopicID=105,Name=二、其他}

一、與但以理書有關的作品

Anderson          Anderson, R. A, Signs and Wonder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Eerdmans, 1984.

Baldwin           Baldwin, J.G. Daniel TOTC. IVP, 1978.

Barr              Barr, J. "Daniel" in Peake's Commentary. Nelson, 1962.

Bentzer           Bentzer, A. Daniel HAT. Mohr, 1952.

Bevan             Bevan, A.A. A Short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2.

Boutflower        Boutflower, C. In and Around the Book of Daniel. Zondervan,1963.

Bravermann        Bravermann, J. Jerome's Commentary on Daniel. Catholic Biblical Association, 1978.

Campbell          Campbell, D.K. Daniel Decoder of Dreams. Victor, 1977.

Casey             Casey, M. Son of Man. SPCK, 1979.

Collins           Collins, J.J. Daniel, 12 Maccabees. Michael Glazier, 1981.

Colloins Form Colloins, J.J. Daniel The Form of the Old Testament Literature Eerdmans, 1984.

Criswell          Criswell, W.A. Daniel. Zondervan, 1970.

Culver            Culver, R. Daniel and the Latter Days. Moody, 1962.

Davies            Davies, P.R. Daniel. JSOT, 1985.

Declor            Declor, M. Le livre de Daniel. Gabalda, 1971.

Driver            Driver, S.R.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Ford              Ford, D. Daniel. Southern Publishing Association, 1978.

Gaebelein         Gaebelein, A.C. The Prophet Daniel. Our Hope Publisher, 1911.

Gammie            Gammie, J.G. Daniel. Knox, 1983.

Ginsberg          Ginsberg, H.L. Studies in Daniel.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1948.

Gurney            Gurney, R. God in Control. H.E. Walter, 1980.

Hammer            Hammer, R. The Book of Danie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Hartman           Hartman, L.F. and Di Lella, A.A. The Book of Daniel Anchor Doubleday Co., 1978.

Heaton            Heaton, E.W. The Book of Daniel. SCM, 1956.

Ironside          Ironside, H.A. Lectures on Daniel the Prophet. Loizeaux, 1920.

Jeffary           Jeffary, A. "The Book of Daniel" IB 6. Abingdon, 1956. 339549.

Jerome            Jerome's Commentary on Daniel. Baker, 1958.

King              King, G.R. Daniel. Eerdmans, 1966.

Lacocque          Lacocque, A. The Book of Daniel. John Knox, 1979.

Leupold           Leupold, H.C. Exposition of Daniel. Baker, 1969.

Luck              Luck, G.C. Daniel. Moody, 1958.

McDowell         McDowell, J. ProphecyFact or Fiction. Daniel in the Critic's Den. Campus Crusade, 1979.

Mickelsen         Mickelsen, A.B. Daniel and Revelation. Thomas Nelson, 1984.

Montgomery        Montgomery, J.A. The Book of Daniel ICC. T..T. Clark, 1927.

Porteous          Porteous, N. Daniel OTL. SCM, 1965.

Pusey             Pusey, E.B. Daniel the Prophet. Funk Wagnalls, 1985.

Rabbi             Rabbi, I.J. The Aramaic Section of Ezra and Daniel. Hebrew Union College, 1982.

Rushdoony         Rushdoony, R.J. Thy Kingdom Come. Thoubum, 1978.

Russell           Russell, D.S. Daniel. Westminster, 1981.

Stevens           Stevens, W.R. The Book of Daniel. Bible House of L.A., 1949.

Strauss           Strauss, L. The Prophecies of Daniel. Loizeaux Brothers, 1969.

Stuart            Stuart, M.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aniel. Crocker Brewster, 1850.

Swim              Swim, R.E. "Daniel" in Beacon Bible Commentary. IV. Beacon Hill Press, 1969.

Thomson           Thomson, J.E.H. "Daniel" in The Pulpit Commentary. Funk Wagnalls, 1909.

Towner            Towner, W.S. Daniel. Knox, 1984.

Unger             Unger, M.F. Unger's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II. Moody, 1981.

Walvoord          Walvoord, J.F. Daniel The Key to Prophetic Revelation. Moody, 1971.

Whitcomb          Whitcomb, J.C. Darius the Mede.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5 Third Printing

Wilson            Wilson, R.D. Studies in the Book of Daniel. Putnam's Sons, 1917.

Wiseman           Wiseman, D.J. et al. Notes on Some Problems in the Book of Daniel. Tyndale, 1965.

Wood              Wood, F.M. The Dilema of Daniel. Broadman, 1985.

Wood              Wood, L.A Commentary on Daniel. Zondervan, 1973.

Wordsworth        Wordsworth, C. "Daniel" in Commentary on the Holy Bible. VI. Rington, 1876.

Young             Young, E.J. The Prophecy of Daniel. Eerdmans, 1949.

Zockler          Zockler, O. "Daniel" in Lange'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 XIII. Zondervan, 1960.

丁立介            丁立介。但以理書考詳。紹人叢書編輯處,1965(第三版)

米勒德            米勒德。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1984(再版)。

何慕義            何慕義。但以理書預言的亮光。中華神學院,1970

胡里昂            胡里昂。但以理書研經導讀。天道,1985

思高              思高。達內爾,十二小先知。思高聖經學會,1954

唐佑之            唐佑之。永恆。浸信會,1984(再版)。

陳方              陳方。預言之鑰:但以理書預言之研究。加恩,1983

華勒斯            華勒斯。萬王之王。校園,1981

賈玉銘            賈玉銘,但以理書新講義。少年歸主社,1972(再版)。

翟輔民            翟輔民。但以理書釋義。宣道,1954

謝秀雄            謝秀雄。愛與希望的信息。文藝,1987

蘇佐揚            蘇佐揚。但以理書。天人,1983

 

二、其他

AASOR             Annual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ANET              Ancient Near Eastern Texts Relating to the Old Testament, Pritchard, J.B., e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 Press, 1955.

BA                Biblical Archaeologist

BASOR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c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

BDB               F. Brown, S.R. Driver, C.A. Briggs, eds., A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Oxford Clarendon, 1953.

BJRL              Bulletin of the John Rylands University Library of Manchester

BS                Bibliotheca Sacra

BZAW              Beihefte zur Zeitschrift fun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CBQ               Catholic Biblical Quarterly

DOTT              D.W. Thomas ed., Documents from Old Testament Times New York, 1961.

ed.               Editor, edited by

EQ                Evangelical Quarterly

ERT               Evangelical Review of Theology

ExpT              Expository Times

HTR               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

HUCA              Hebrew Union College Annual

IB                The Interpreter's Bible, ed., G. Buttrick.

IBD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rev. ed. N. Hillyer 3 parts; Leicester, 1980.

ibid.             ibidem, in the same place

ICC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f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 eds., S.R. Driver, A. Plummer,     and C.A. Briggs.

IDB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G.A. Buttrick et al. 4 volumes; New York, 1962 suppl. vol. 1976.

JAO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BL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JCS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JETS              Journal of the 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ociety

JNE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JPOS              Journal of Palestine Oriental Society

JQR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JSOT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Old Testament

JTC               Journal for the Theolgoy and the Church

JTS               Journal of Theological Studies

MT                Masoretic Text

NASB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NCB               New Century Bible

n.d.              no date

NEB               New English Bible

NICOT             R.K. Harrison 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Old Testament

NIDNT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Theology, ed. C. Brown; E.T., 3 vols.; Grand Rapids, 197578.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OTL               Old Testament Library

OTS               Oudtestamentische Studien

PEQ               Palestine Exploration Quarterly

RB                Revue Biblique

RSV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V                Revised Version

TDNT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ed. G.W. Bromiley; E.T., 9 vols.; Grand Rapids, 196474.

TOTC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TWOT              Harris, L. ed.,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Moody, 1980.

VT                Vetus Testamentum

WTJ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Journal

ZAW               Zeitschrift fur die Al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ZPEB              Zondervan Pictorial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ed. M.C. Tenney et al.; 5 vols.; Grand Rapids, 1975.

串釋              聖經──串珠·註釋本(舊約全書)香港證道,1986

和合本            新舊約全書香港聖經公會

現中              聖經──現代中文譯本香港聖經公會,1980

新譯              新約全書新譯本香港中文聖經新譯委員會,1976

舊釋              舊約釋義全書三一文化出版社,1978(再版)

韓承良            聖經小辭典思高聖經學會,1983

呂本              呂振中譯本

 

緒論

大多數的華人基督徒都十分重視但以理書,因為書內有關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的事跡都是我們所熟悉和喜歡的,它的異象和有關將來的預言(如七十個七)更叫我們聯想起主耶穌第二次的降臨。可惜,許多人雖然喜歡但以理書,卻甚少讀它,因為它是一本不易懂的書卷。

其實,讀但以理書是可以鼓勵我們倣傚但以理和三友對 神的敬虔和忠貞,也叫我們明白聖經的預言如何得以應驗。

但以理書是舊約啟示文學的代表作,與新約的啟示錄有密切關係。祇要我們熟悉但以理書的背景,明白啟示文學的特性,便可以瞭解但以理書的內容和教訓。

 

    (一)但以理書的內容{\LinkToBook:TopicID=107,Name=(一)但以理書的內容}

    (二)但以理書的背景{\LinkToBook:TopicID=108,Name=(二)但以理書的背景}

    (三)但以理書的神學{\LinkToBook:TopicID=124,Name=(三)但以理書的神學}

    (四)但以理書之目的{\LinkToBook:TopicID=125,Name=(四)但以理書之目的}

    (五)但以理書的作者{\LinkToBook:TopicID=126,Name=(五)但以理書的作者}

    (六)但以理書的版本{\LinkToBook:TopicID=127,Name=(六)但以理書的版本}

(一)但以理書的內容

但以理書是由兩種材料揉合而成的。第一至六章記載了六件事跡,主角但以理以第三身出現;第七章至十二章13是但以理所見的異象,但以理以第一身自稱。第一至六章著重敘述但以理和三友怎樣在困難中仍然對 神忠貞,遵守猶太人傳統的宗教禮儀;第七至十二章卻預言將來要發生的事,藉此鼓勵在困境中的猶太人持守信仰,忠貞於他們的 神。

第一章記述猶大王約雅敬第三年,尼布甲尼撒攻打猶大國,帶走了一群優秀的青年到巴比倫接受訓練,然後在宮中供職;但以理和三友也被擄走。在巴比倫受訓期間,但以理和三友拒用王膳,免得被玷污。雖然他們祇吃蔬菜飲白開水,身體卻比其他青年健壯,又獲得 神賜他們有勝人一籌的智慧聰明。

第二章記載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做了一個怪夢,他的顧問和謀士都不能把夢的內容和意思告訴他;他於是下令滅絕國中的智慧人,包括但以理和三友。但以理和三友為此事向 神懇求,祈禱蒙 神垂聽。但以理於是向王指出王夢見了一座由不同金屬鑄成的大像,大像的四部份表徵四個帝國,後來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把大像砸碎,開始了 神永遠的國度,但以理的講解使王佩服得五體投地,立刻承認 神是啟示奧秘的真神,又擢升了但以理和三友。

第三章描述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座金像,下令全國的人向金像下拜,違者格殺勿論。但以理三個朋友卻本著大無畏的精神,寧死不屈,拒絕膜拜金像。那些本已嫉妒他們的巴比倫官員把握時機向王告密,王大發雷霆,下令把他們三人拋去烈火窯裡;他們卻沒有被燒傷,且有一位面貌像神子的陪伴他們在火中走來走去。王萬分震驚,立刻放他們出來,且稱頌他們所信奉的 神,又提升他們擔任巴比倫政府更高的職位。他們三個堅持對 神的忠信, 神也按祂的信實保護他們。

第四章是尼布甲尼撒頒發的諭令。他回憶曾在夢中看見一棵高大而華美的樹,守望的聖者宣告把這樹砍伐;王於是邀請但以理解釋此夢的意思。但以理指出大樹表徵尼布甲尼撒王;因為王驕妄剛愎,必會由君王之尊淪為野獸,當他謙卑承認 神在人間掌權時,就會復得王權。但以理的預言完全應驗,尼布甲尼撒王被 神刑罰,瘋癲了七年,後來他悔改, 神使他復原,再度作王。

第五章敘述伯沙撒王大擺筵席款待群臣,他可能飲酒太多而竟然動用耶路撒冷聖殿的器皿,又大事囂張頌讚巴比倫的神明。忽然,有一隻神秘的手出現,指頭在粉牆上寫出奇異的字。伯沙撒王和一千名的官員十分驚慌,召了國中所有的術士來解字,術士卻無法解釋。最後,王后向王推薦但以理來。但以理直斥王的不是,並指出牆上的字宣佈了巴比倫將會被瑪代波斯攻滅。

第六章詳細記述但以理的政敵妒嫉和設計謀害他。他們慫恿大利烏王頒發臨時禁令,不准人在三十日向神明或其他人祈求,祇准向王祈求。但以理對 神忠貞而不理王令,仍按猶太人慣例一日祈禱三次。他的仇敵陰謀得逞,大利烏王祇有按已頒布的命令把但以理丟在獅子坑裡。 神奇妙地差派使者封住獅子的口,使但以理在餓獅群中安然無恙,控告他的人最終被獅子咬死。大利烏因此下令國民敬崇但以理的 神,而但以理在大利烏執政期間凡事順利。

第七章記錄但以理在伯沙撒元年所見的異象,他看見四頭巨獸從海中上來。牠們表徵四個帝國,而在第四獸頭上長出十角,後再有一個小角;小角表徵一個要折磨猶太人的君王,猶太人要交在他手一載二載半載。但以理又看見 神在天上像一位滿有威榮的大法官施行審判,毀滅第四獸和那小角,又把永遠的國度賜給那位「像人子」的。本章擴充了第二章的記述,指出第四獸有「十角」和「小角」的階段,以及「小角」會迫害選民;故此,受迫害的選民會與「像人子」的那位一同得國。

第八章敘述但以理在伯沙撒第三年所見的異象。他看見一隻公綿羊本來威風十足,向西、南、北方衝去,但牠被長有一大角的公山羊觸倒。公山羊的大角卻忽然折斷長出四隻角來,而在四角之一又長出一小角,這小角褻瀆 神,迫害聖民。天使把異象的含義向但以理說明。公綿羊指瑪代波斯,公山羊是指希臘帝國,大角是指亞力山大,四角乃指他四個將軍,小角是指安提阿哥四世,他要迫害猶太人二千三百個晚間和早晨。

第九章也是但以理自己在大利烏第一年所見的異象。當時,但以理向 神認罪和祈禱,求 神兌現祂藉耶利米所宣講的預言,於七十年屆滿時帶領猶太人重歸故土和復興以色列國。天使加百列把七十年的真義告訴但以理,原來七十年是七十個七,七十個七分為三個階段:從出令至受膏君出現將有七個七;由受膏君至受膏者被殺有六十二個七;最後一個七有一王的民毀滅耶路撒冷和聖殿,而這個行毀壞可增的王必遭遇 神為他所定下的災難。

第十至十二章記述但以理所見的最後一個異象。他在古列王第三年禁食祈禱二十一日,求 神賜他新的啟示。當他一開始祈禱, 神便打發一位天使向他傳遞信息,但這位天使被波斯的保護使者阻攔,延遲了二十一日。傳信息的天使很詳盡地把亞力山大死後南北兩國的恩怨和衝突告訴但以理,又把焦點集中於安提阿哥四世的興起,和他殘酷迫害聖民的經過,以及他的悲慘結局;天使論及安提阿哥四世的預言適用於一切自高自大,攻擊 神和祂子民的人身上。雖然有些猶太人因為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而放棄了信仰,仍然有一群猶太人對 神忠貞不渝,甚至為信仰殉難,他們又鼓勵和教導同胞對 神至死忠心。這些真正認識 神的人,雖然殉道卻會復活承受永生,而不忠貞於 神的惡人卻永遠蒙羞和被憎惡。最後,天使應許但以理末後將會復活和獲得 神為他所預備的產業。

有關這十二章的排列,有幾件事值得注意。

Ⅰ 第一至六章採用了兩種方式敘述皇帝與但以理和三友的關係:1

1.a王下令攔阻或禁止但以理和三友對 神忠貞;b但以理和三友選擇順從 神而不順從王;c但以理和三友願意為了順從 神而殉難;d他們獲得奇妙的拯救;e他們得獎賞和擢升,惡人受刑罰;f王因此得悉他們的 神偉大。採用這種敘述方式的有第一、第三、第六章。

2.a做夢或見異象;b王的謀士不能解釋;c但以理卻能解釋;d但以理獲提升或獎賞;e王因此得悉但以理的 神偉大。本書的第二、第四、第五章就是採用這種敘述的方式。2

Ⅱ 第七至十二章那四個異象都提及了天使對但以理的講解。但以理書第七章和第八章先見了異象,後獲天使解釋;祇是在第七章,天使的解釋屬於異象的一部份,第八章卻是先見異象跟著有解釋。在第九章則是先有但以理的祈禱,跟著天使的解釋就是異象。第十至十二章卻把異象的信息與天使的解釋放在一起,沒有分開。3

Ⅲ 第二章和第七章都是論及四個帝國,第三和第六章都描述忠心於 神的人在苦難中(火窯和獅子坑)獲得奇妙的拯救,第四章和第五章都記述皇帝驕傲而被 神刑罰(唯一不同的是尼布甲尼撒有機會重得王權,而伯沙撒卻沒有)。4故此,第二至七章乃是交叉的平衡排列。5而第四章和第五章乃是這幾章的中心,就是 神要求人尊重祂的主權,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而褻瀆和攻擊 神。

Ⅳ 第一至六章記述但以理能夠為王解釋異象和夢。在第七至十二章他卻需要天使為他解釋所見的異象或向他傳遞啟示。

Ⅴ 第一至六章強調但以理和三個友人如何面對信仰的挑戰和掙扎,面對危機仍然對 神忠貞。第七至十二章卻把焦點轉換至猶大整個國家,全部的選民都要在危機中抉擇是否不惜性命順從 神。當然,但以理和三友在第一、三、六章所獲的恩典對於第七至十二章的猶太人將會是莫大鼓勵。

Ⅵ 第一至六章對外邦人的皇帝有較溫和的描述(伯沙撒所受的批判最嚴厲),七至十二章卻把外邦君王(尤其是安提阿哥四世)視作與 神為敵的惡人。6

 

Ⅶ 第一章開宗明義地記述猶大國滅亡,聖殿的器皿也被帶到巴比倫,而第十二章結束時提及但以理要承受 神為他預備的產業,暗示 神國度的建立。這種對比反映出「首尾相應」。另一方面,第一章指出但以理和三友被 神賜智慧聰明(一1720節),而第十二章記述智慧人必發光,二者互有關係。7

 

1 Davies, 5152;

2 有關這兩種體裁的結構,參W.L. Humphreys, "A LifeStyle for Diaspora A study of the Tales of Esther and Daniel" JBL 92 211213; S. Niditeh and R. Doran, "The Success Story of The Wise Courtier A Formal Approach" JBL 96 179197.

3 關於這幾個異象的組成,參 J.G. Gammie, "The Classification, Stages of Growth and Changing Intention in the Book of Daniel" JBL 95 191204.

4 Ford, 28.

5 abccba; 有關此種交叉平衡(Chiastic, J. Baldwin, Haggai, Zechariah, Malachi IVP, 1972, 7480.

6 A. Lenglet, "La Structure Litte&raire de Daniel 27" Biblica 53 169190; Baldwin, 5960

7 有學者認為第一至六章的記載(與七至十二章的異象相仿)不是真事,祇是想像和虛構的故事,因這些記載都提及一些神奇怪誕的事情,祇不過是叫讀者或聽眾感到鼓舞,並不是記述事實;這說法好像假設了凡有超自然成分的記載都不是真事,豈不是等於說聖經的神跡都沒有發生過?筆者不能認同這看法;Collins, 41.

 

(二)但以理書的背景

按照但以理書的提示,第一至六章的記述發生於巴比倫的尼布甲尼撒王,大利烏王的時代;而第七至十二章則預言在波斯和希臘帝國要發生的事。

 

    Ⅰ 巴比倫帝國{\LinkToBook:TopicID=109,Name=Ⅰ 巴比倫帝國}

    Ⅱ 瑪代波斯帝國{\LinkToBook:TopicID=113,Name=Ⅱ 瑪代波斯帝國}

    Ⅲ 希臘帝國{\LinkToBook:TopicID=119,Name=Ⅲ 希臘帝國}

    Ⅳ 瑪加比革命軍{\LinkToBook:TopicID=123,Name=Ⅳ 瑪加比革命軍}

    Ⅴ 年代表{\LinkToBook:TopicID=124,Name=Ⅴ 年代表}

Ⅰ 巴比倫帝國

{\Section:TopicID=110}1.尼布甲尼撒(604562 B.C.

他是新巴比倫國的創始人拿布普拉撒的兒子。8在主前六○五年的夏天,尼布甲尼撒帶領一支軍隊突襲迦基米斯,殺滅該處的埃及駐軍。當他正要繼續追殺至埃及邊界時,接到父親逝世的消息,立刻趕回國繼承王位。途中,他擄去了猶大一些優秀青年,但以理也在其中。

主前六○一年,尼布甲尼撒再次進攻埃及,卻戰敗;他的附庸國(包括猶大王約雅敬)不再向他進貢。尼布甲尼撒於是重新裝備軍隊,再次西征,他親自帶兵團攻耶路撒冷;就在圍攻前三個月,猶大王約雅敬逝世,兒子約雅斤繼位。尼布甲尼撒的大軍於主前五九七年攻入耶路撒冷城,約雅斤以及大部份的皇室人員和臣僕,還有很多上層社會的人物(共三千多人),都被擄到巴比倫,以西結也在被擄的人中,尼布甲尼撒立西底家代替約雅斤為猶大王。9

西底家後來依賴埃及背叛尼布甲尼撒,尼布甲尼撒因此差派巴比倫大軍再次進攻猶大,終於主前五八七年攻破城牆,大舉入城。西底家向東南方逃命,卻被捉拿,眼睛被剜,帶到巴比倫在監獄裡度過餘生。

尼布甲尼撒死後,兒子以未米羅達在主前五六二年繼位。10他繼位後兩年,在叛變中被殺,尼布甲尼撒的女婿尼甲沙利薛繼位。11尼甲沙利薛在位不過四年便死了,國家又陷入混亂狀態,他未成年的兒子巴施瑪度又被殺。12最後,拿巴尼度奪取了政權登上巴比倫的寶座。

{\Section:TopicID=111}2.拿巴尼度(555539 B.C.

他曾奪取了亞拉伯沙漠北部的提瑪城,13把該城當作巴比倫國的第二個首都;由於他長期居住於提瑪(552545 B.C.),他指派長子伯沙撒在巴比倫城替他攝政。另一方面,他喜歡敬拜月神「辛」而故意忽視巴比倫的國神瑪度,14甚至把「辛」視為巴比倫國最高超的主神,取代了瑪度的地位,引致瑪度的祭司和巴比倫的居民對他十分反感。

{\Section:TopicID=112}3.伯沙撒(550539 B.C.攝政)

伯沙撒的母親相傳是尼布甲尼撒的女兒(五10稱她為「太后」),15伯沙撒在巴比倫城代父管理國中大小事務,後因狂妄褻瀆 神而被瑪代大利烏用刀殺死。

 

8 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本是一個迦勒底王子,於主前六二五年在巴比倫作王,創立了一個有力的王國。

9 有關尼布甲尼撒(Nebuchadrezzar)毀滅猶大國的詳情,參卜魯斯,以色列與列國史(種籽,1983),112127.

10 以未米羅達(EvilMerodach)曾釋放約雅斤出監,賜他高位,使他高過被擄到巴比倫的其他國王(王下廿五2728)。

11 尼甲沙利薛(NergalSharezer)由主前五六○至五五六年作王;希臘史家稱他為尼力蘇撒(Neriglissar)。

12 拉巴施瑪度(LabashMarduk)繼位時僅為一個小孩;參卜魯斯,125.

13 提瑪(Tema)是亞拉伯沙漠中一個綠洲,拿波尼度把它發展為一個商業中心。

14 相傳拿波尼度出身於""Sin)的祭司階級(他母親是""廟的一位女祭司);謝友王,兩約中間史略(種籽,1978),35.

15 拿波尼度娶了尼布甲尼撒的女兒李道葵斯(Nitocris)。

 

Ⅱ 瑪代波斯帝國

{\Section:TopicID=114}1.古列(538530 B.C.

瑪代人本居住於今日伊朗國土的北部,而波斯族則居南部。瑪代的居亞撒列一世曾與尼布甲尼撒連手攻打亞述。16當居亞撒列一世的兒子亞士帖基繼位後,17南方的波斯興起了雄才大略的古列王。

古列本是伊朗南部的安珊王,主前五五九年已統治波斯族。當時波斯族是瑪代的附庸國,受亞士帖基諸多壓制。主前五五○年,古列揭竿而起,實行叛變。他打敗了亞士帖基,併吞了瑪代。古列跟著向西出兵,所向披靡,叫許多國家臣服;他於主前五三九年領軍進攻巴比倫,不費吹灰之力便取得了巴比倫城,因瑪度的祭司和大部分的巴比倫人,都因討厭拿波尼度而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波斯軍入城。偉大的波斯帝國正式興起。18

既然巴比倫亡國的一個主因就是拿波尼度輕視巴比倫的國神瑪度,古列因此學到一個寶貴的功課:如果他要獲得各國人民尊重他,他必先要尊重各國的國神;後來他准許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也可能與他這種心態有關(當然,他這樣做是符合掌管一切的 神的旨意)。19

這位留名後世的偉大君王在主前五三○年戰死沙場,兒子甘拜西繼位。

{\Section:TopicID=115}2.甘拜西(530522 B.C.

甘拜西在位最大的功績是征服了埃及。他曾因懷疑弟弟士每弟叛變而把弟弟殺死。後來有一位術士自稱為士每弟,起而叛變,自主為王;在埃及遠征的甘拜西急速返國,途中猝然駕崩。

甘拜西死後,國家大亂,直至大利烏一世登位,內部紛爭才結束。

{\Section:TopicID=116}3.大利烏一世(522466 B.C.

大利烏一世主要事跡有三;第一,他登基後便派兵到各地平定叛變,又致力開拓波斯國的疆域,他的帝國版圖從印度河伸展到愛琴海,從黑海沿岸北達多瑙河。20第二,他改組政府,將帝國劃分為幾個大區,各區有總督管理。第三,他秣馬厲兵,與希臘聯邦對抗,引發了亞力山大日後攻打波斯(八67)。

在大利烏一世登位初期,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於主前五二○年鼓勵被擄歸回的猶太人恢復已擱置了十多年的重建聖殿的工作。

{\Section:TopicID=117}4.亞哈隨魯(486465 B.C.

他又名薛西,曾娶以斯帖為王后;此外,他平定了在埃及和巴比倫的叛亂,且帶領精銳大軍攻打希臘(十一2),結果他迭吃敗仗,再無力量出征希臘。

主前四六五年亞哈隨魯為自己的臣僕殺害21,由兒子亞達薛西一世繼位。

{\Section:TopicID=118}5.亞達薛西一世(465424 B.C.

亞達薛西一世在位期間,以斯拉和尼希米相繼獲准歸國,協助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和推行改革。

亞達薛西一世當政時,一方面要對付埃及的叛變,另一方面又被希臘侵略;偉大的波斯帝國開始衰落。他以後的幾個波斯王都沒有甚麼作為;最後,大利烏三世(336331 B.C.)因逃避亞力山大而被部屬刺殺,輝煌的波斯帝國就此結束。

 

16 居亞撒列(Cyaxares)在位四十年(主前六二五至五八五年),謝友王,50.

17 有學者認為亞士帖基(Astyages)就是但以理書所說的「瑪代人大利烏」;謝友王,51.

18 有關古列如何不發一箭便佔領了巴比倫城,可參考他的圓柱碑文(Cyrus Cylinder);DOTT, 8192.

19 當時除了在巴比倫有一群被擄的猶太人外,在埃及的伊裡芬田也有不少猶太人聚居,伊裡芬田的文獻(Elephantine Papyri)提供了許多有關他們的資料(特別是他們重建該地聖殿的事情);參B. Porten, Archives from ElephantiveBerkeley, 1968.

20 布賴特,以色列史(文藝,1971),340.

21 殺死亞哈隨魯的大臣名叫亞達班魯斯(Artabanus);謝友王,64.

 

Ⅲ 希臘帝國

{\Section:TopicID=120}1.亞力山大(336323 B.C.

亞力山大的父親馬其頓王腓力二世於主前三三八年統一了希臘各城郡而建立希臘帝國,兩年後他被人謀殺,由他那位英勇善戰的兒子亞力山大繼位。

亞力山大的威赫戰功人所周知;他登位先後佔了波斯、腓尼基、埃及,他隨著征討邊陲,遠攻印度,直達喜馬拉雅山麓。他所向無敵,很快便建立了一個橫跨三大洲的希臘帝國;正如瑪加比書作者所說:「他身經百戰,奪獲許多堅壘,斬殺各地國王。他跑遍大地四極,擄掠了許多民族和財物,大地在他面前啞言無聲,因此他的心志高傲,妄自尊大」(瑪加比壹書一24)。22

亞力山大曾師事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有一個理想,就是把所侵佔的各國希臘化;他要把希臘的文化制度,以及語言及一切風俗習尚,灌輸給被他征服的民族。他盼望把東方(包括亞述、巴比倫、波斯、埃及)的文化和希臘文化共冶一爐。

亞力山大於元前三二三年在巴比倫患上熱病與世長辭,他的國家被四個將軍所瓜分,其中兩個(南國埃及和北國敘利亞)與猶太人有密切的關係(有關南北二國的恩怨,可參考第十一章的詮釋)。

{\Section:TopicID=121}2.南國多利買王朝

多利買一世建國後的一百年,巴勒斯坦都歸南國所管轄。這一世紀中,猶太人享有從前在波斯統治下的權利,只要按時向南國進貢,其他的事多利買王朝不加以干預,任由大祭司統治猶太人,大祭司的地位日漸提高,祭司階層也成為社會的領導階級。

同時,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遷徙僑居於埃及;23他們在埃及享有很大的自由和安寧,而且有地位和財產。他們很快就採取希臘語為母語,不能讀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只有把舊約的聖經譯成希臘文,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24

{\Section:TopicID=122}3.北國西流古王朝

當安提阿哥三世於公元前二○○年擊敗埃及軍後,他統治了巴勒斯坦直至埃及邊界。臣服南國一百多年的猶太人現在為北國管轄,猶太人對此本來很高興,因安提阿哥三世初期甚為善待他們。

祇是到了他兒子西流古四世作王時,為了付清向羅馬進貢的賠款,西流古四世企圖掠奪耶路撒冷聖殿寶庫的金銀,北國迫害猶太人的序幕就此揭開。當安提阿哥四世執政後,猶太人經歷到他們歷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宗教迫害(詳細請參第七、八、九、十一章的詮釋)。

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使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驚人的史事。原來有一群人竟然不惜以身殉道,奮起反抗宗教迫害,這就是瑪加比的革命。

 

22 思高,16.

23 據說在主後第一世紀仍有一百萬的猶太人在埃及僑居;布賴特,353354.

24 根據亞利士提斯信扎(Letters of Aristeas),多利買二世為了把猶太人的聖經收藏在他圖書館中,故要求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差派七十二位精通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學者往亞歷山大城翻譯舊約聖經,他們在七十二天內便把摩西五經譯成希臘文;卜魯斯,167.

 

Ⅳ 瑪加比革命軍

當安提阿哥四世用武力強迫猶太人放棄原有的信仰時,在猶大西部有一位祭司名叫馬他提亞,25他堅決不肯在安提阿哥四世軍兵所建的異教祭壇向偶像獻祭,且殺死了一個在偶像祭壇獻祭的猶太人,又推翻了祭壇。他帶著五個兒子及一班跟隨者離開原居地摩丁逃到猶大的山地,組成了一支不怕死的革命軍,決心反對安提阿哥四世的迫害,為宗教自由而奮鬥。

這一支敢死隊在猶大各城鎮摧毀偶像的祭壇,殺死接受希臘信仰的猶太人,又替未受割禮的男嬰行割禮。

革命開始的幾個月後,馬他提亞死了,臨終前立他第三子猶大為總司令。猶大別號瑪加比(「錘子」的意思),他的跟隨從者也因此被稱為瑪加比革命軍。

革命軍在猶大的領導下曾多次擊敗安提阿哥四世的軍隊,吸引了更多的同胞加入抗戰的行列。他們繼續使用游擊戰術擊敗北國的軍隊,且於主前一六五年佔領了聖殿,進行潔淨聖殿的工作,把偶像和異教的祭壇都扔掉,又把聖殿原有獻燔祭的祭壇拆毀,因它曾遭丟斯神像玷污。主前一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是聖殿被污染三週年,猶大人再次把聖殿奉獻,恢復原有的獻祭。自此,猶太人每年都守這獻殿節,為期八天之久。26

 

25 馬他提亞(Mattathiah)住在摩丁鎮(Modin)。

26 這獻殿節稱為「漢路卡」節(Festival of Hannukkah),或作"眾光節",因猶太人守節的在家燃點燭光;卜魯斯,206.

 

Ⅴ 年代表

    帝皇            但以理書的經文      主前年期

1.巴比倫帝國

    尼布甲尼撒      一至四章,七4       604562

    以未米羅達                      562560

    尼甲沙利薛                      560556

    拉巴施馬度                      556

    拿波尼度                        556539

    伯沙撒      1,七1,八1       55253927

 

2.瑪代波斯帝國

    居亞撒列一世                    625585

    亞士帖基                        584550

    古列            21,十1           53853028  

    甘拜西                      530522

    大利烏一世                      522486   

    亞哈隨魯        1             486465

    亞達薛西一世                    465424

    大利烏二世                      423404

    亞達薛西二世                    404358

    亞達薛西三世                    358338

    西塞士                      338336

    大利烏三世                      336331

 

3.希臘帝國

    亞力山大        58,十一34        336323

    腓力亞力第烏29                   323316

 

4.南國多利買王朝

    多利買一世      十一5               323285

    多利買二世      十一6               285246

    多利買三世      十一79            246221

    多利買四世      十一11          221203

    多利買五世      十一1417          203181

    多利買六世      十一2527          181145

    多利買七世                      145

    多利買八世30                     169164

 

5.北國西流古王朝

    西流古一世      十一5               318281

    安提阿哥一世    十一6               281260

    安提阿哥二世    十一6               260246

    西流古二世      十一719         246226

    西流古三世      十一10          226223

    安提阿哥三世    十一1019          223187

    西流古四世      十一20          187175

    安提阿哥四世    923,十一21f        175164

    安提阿哥五世                    164162

    底米丟                      162150

 

27 與父親拿波尼度同作王。

28 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國正式開始。

29 腓力亞力第烏(Philip Arrhidaeus)乃是亞歷力山大同父異母的弟弟。

30 多利買八世是多利買六世的弟弟,曾於主前一六九年為亞歷山大城的居民擁立為王,後來多利買六世死後,他再正式繼位。

 

(三)但以理書的神學

Ⅰ 耶和華是至高的 神

祂是「萬神之神」(二47,十一36),「萬王之王」(二47);祂是「至大的 神」(二45),是「至高者」(四2425)。31因為祂是至高的真神,所有假神都不能與祂相比;「沒有別神能像祂這樣施行拯救」(三29)。

Ⅱ 耶和華掌管一切

祂是宇宙的主宰,「智慧能力都屬乎祂」(二20);故此,祂可改變時候季節,廢王立王,也賜智慧和聰明給人,沒有一件事可以瞞過祂。

祂「在人的國中掌權」(四25)「在天上的萬軍,和世上的居民中,祂都憑自己的旨意行事,無人能攔阻祂手,或問祂說你作甚麼呢」(四35),雖然祂暫時容讓君王驕妄剛愎,甚至迫害祂的子民,但祂仍在統管萬有,歷史一切進展都在祂監察下發生,至終祂必完全得勝,建立永遠的國度。

人的國度會隨時間消逝, 神的國卻是永恆。「祂的權柄是永有的,祂的國傳到萬代」(四34),「祂是永遠長存的活 神,祂的國永不敗壞,祂的權柄永無窮盡」(六26)。

因祂掌管一切,所有的事都必按著所指定的時間發生(八19,九27,十一2735),「祂所定的事必然成就」(十一36)。

由於祂活著,又掌管一切,祂可以按祂的心意施行神跡奇事「護庇人、搭救人」(六27)。那些在痛苦中的猶太人應該有信心和希望,因為前面的一片漆黑可能會忽然柳暗花明,轉為十分美麗的景色。

Ⅲ 耶和華是公平的法官

祂的選民犯罪背逆,祂懲罰他們,使他們國破家亡,被擄到異邦(九514)。祂同樣按著列國和列王所做的審判他們(四2932,五2228,七912,八2326,九27,十一45)。他們遭受刑罰,主因是他們驕傲自大,不承認 神掌管萬有;他們視自己為生命的主宰,摒棄 神任意而行。

作為一個大法官,祂不僅是公義(九14),也是滿有憐憫(四26,九4918)。

Ⅳ 耶和華要求祂子民忠貞

但以理書的作者稱猶太人為「聖民」(七1821222527,十二710),他們要分別出來,不為世俗玷污,才可以成為祭司和國度,帶領外邦歸向 神。

無論是面對王所賜的美食,或是火窯與獅子坑,他們都不可以妥協,免得對 神不忠。無論 神是否拯救他們脫離當前的急難,他們就算犧牲生命,仍要忠貞(三1617)。這樣, 神會把永遠的國賞賜給他們(七27)。

啟示錄同樣指出 神是至高和掌管一切的,也是一位公平的審判官,因此信徒在任何境況中對祂保持忠貞。32

此外,但以理書提供了很多關於「天使」和「復活」的信息,33尤其是有關「天使」的介紹乃是舊約聖經最詳盡的, 神的天使不但把祂的啟示傳遞給但以理,而且在天上為選民爭戰(十13,十二1),所以,他們可以放心信靠 神。

 

31 稱呼 神是「至高者」多出於外邦人的口,如麥基洗德(創十四18)、巴蘭(民廿四16)、亞述王(賽十四14),還有馬可福音五7;使徒行傳十六17

32 有關但以理書和啟示錄神學思想的關係,參 A.B. Mickelson, Daniel Revelation Riddles or Realities Thomas Nelson, 1984; G.K. Beale, "The Influence of Daniel upon the Structure and Theology of John's Apocalypse" JETS 27 413424.

33 Walvoord, 26.

 

(四)但以理書之目的

簡單來說,但以理書之目的就是教導被擄的猶太人在異邦如何生活。34

Ⅰ 在異邦要對 神忠貞(第一、三、四、五、六章)

這五章經文強調:第一, 神統管萬有,故猶太人被擄是因為 神刑罰他們,把他們交在尼布甲尼撒手中(一2),而那些驕傲自大,不承認 神在掌管萬有的君王必會受刑罰(第四章的尼布甲尼撒、第五章的伯沙撒)。第二, 神既然統管萬有,被擄的猶太人就可信靠祂去面對在異邦因持守信仰所受的挑戰和攻擊(第一章的不潔食物、第三章拜王的金像、第六章放棄禱告)。第三,如果被擄的猶太人對 神忠貞,他們可能不須經歷痛苦(一章),就算遇到迫害,統管萬有的 神會拯救他們逃離痛苦(第三章的火窯,第六章的獅子坑),而且在痛苦中與他們同在(第三章那「像神子」,第六章的「使者」)。

Ⅱ 在迫害中要對 神忠貞(第二、七、八、九、十至十二章)

這五段與做夢或見異象有關的經文教導被擄的猶太人三件事:第一、 神統管萬有,故人的帝國都在祂控制中;人的帝國終必消滅,祇有 神的國永存。那些迫害猶太人的君王都不能逃出 神的手掌,至終必遭毀滅。第二, 神既然統管了人類的歷史,受逼迫的 神子民可因信靠祂而面對敵人折磨,在迫害中仍然持守信仰,對 神忠貞,因為迫害他們的敵人都在 神控制下,甚至「烈火也無力傷他們的身體」(三27)。迫害只是暫時性的,而且萬事都會按 神所指定的成就。第三,如果他們在迫害中仍然堅守對 神忠心,就算統管萬有的 神沒有拯救他們,以致他們為信仰殉難, 神也會使他們復活,得著永遠的生命和永遠的國度(七14182227,十二13)。另一方面,那些在迫害中不忠於 神的惡人卻會永遠受辱和被人憎惡。 神要求他們的聖民選擇「榮耀地殉難」,不要「玷污地生存」(瑪加比書六19)。

Ⅲ 怎樣可以對 神忠貞?

答案十分簡單,就是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第一章指出但以理和三友「智慧聰明」遠勝其他人(21節)。第二章記述但以理得到 神賜他智慧(23節),勝過巴比倫的所有術士。第四和第五章描述但以理有「聖神的靈」,可以為尼布甲尼撒解夢(四18),又有「聰明和美好的智慧」(五14)可以為伯沙撒讀出和解釋牆上的字,而巴比倫的哲士卻不能解夢和解明牆上的字。第十一和十二章指出:「惟獨認識 神的子民」才能在迫害中「剛強行事」(十一33),而「智慧人」不但自己剛強,還會教導人學效他們一樣剛強(十一33),這些「智慧人使多人歸義」,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如星宿(十二3)。

一個有智慧的人必會真正認識和相信 神,他知道在最絕望的環境中, 神仍然掌權,故他可以坦然無懼面對信仰的挑戰和迫害,無論在甚麼境況下仍然矢志不渝,忠心至死。

Ⅳ 怎樣可以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

第一和第二章都指出 神才是智慧的源頭,是祂自己把智慧賜給但以理和三個朋友(一17,二21)。

但以理和三友乃是透過祈禱和讀經獲得 神賜下智慧和啟示(二18,九2,十2312),難怪第六章強調但以理一日三次禱告。當一個人願意藉著讀經和禱告與 神相交,他自然可以透過與 神相交更認識祂,獲得真智慧。如果我們真正認識 神,並且有屬靈的透視,我們就可以在 神好像沉默時仍對祂有信心和忠貞(三1617)。

總括來說,但以理書教導被擄的猶太人看重與 神的相交,藉此真正認識 神,並且得著真智慧,知道 神是不受環境限制的。這種屬靈的透視導致對 神有信心,有膽量面對信仰的挑戰和迫害,繼續忠貞於 神。如果他們忠於 神,有三種可能的結果:第一, 神不讓他們遭受任何痛苦,反而得到莫大的恩典或尊榮(第一章)。第二, 神容許他們經歷痛苦,但在痛苦中與他們同在,甚至拯救他們脫離痛苦,賜予恩福(第三章和第六章)。第三, 神任由他們被痛苦吞噬,完全不加以拯救,甚至讓他們殉難,而末後叫他們復活,得享永遠的福樂(十一33,十二23);而且,他們會叫人得著幫助,也會叫那些自以為絕望的人重見希望的曙光。35

對於今天的信徒來說, 神同樣要求我們:

第一,恆久地順服遵行 神的旨意(一8,三1618,六11

第二,從心裡承認 神掌管萬有,不敢在祂面前驕妄自大,以自己為神;我們要謹記:祂是萬物的創造者,如果被造之物,離開了祂,就不能經歷生命的真意(二2023,三2833,四3134,六2728);

第三,願意為所信的付出代價,甚至殉難(三12,六1112);

第四,鼓勵和幫助別人信靠和忠於這位獨一的真神(十一33,十二3)。

要做到上述四項,我們需要與 神有密切的關係,以致我們真正認識祂,並且有智慧和屬靈的透視力,剖析當前的環境,明白事情背後那更深一層的意義(一1720,二1121232847,四272934,五11161822)。由於我們對 神有信心,我們可以洞察和「顧念那看不見的」(林後四18,新譯本)。

另一方面, 神並沒有要求我們為了對祂忠貞而離開這罪惡的世界,就如 神並沒有吩咐但以理和三友放下他們在巴比倫的官職,以致他們不用面對挑戰和困難; 神要求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對祂忠心,雖然我們可能因此受別人的譏諷奚落甚至為難。

現在我們雖然不用遭受像尼布甲尼撒和安提阿哥四世強加於猶太人那種殘酷的逼迫,但是我們卻不能因此放鬆,因為世俗主義(尤其是物質的誘惑)正在侵蝕我們的信仰,以致我們在對 神忠貞的事上妥協,這種潛移默化「非暴力式」的迫害有時候比身體所受的逼迫更難抵受。

 

34 J.J. Collins, "David and His Social World" Interpretation 39 131143, 132.

35 "To Give hope to those who are losing their hope," W.S. Towner, "The Preacher in the Lion's Den" Interpretation, 39 157169, 167.

 

(六)但以理書的版本

1.版本與譯本

就現存的馬索拉版本來看,131希伯來文部份比亞蘭文保存的較為完好。死海古卷的但以理抄本和現存的馬索拉本十分接近。132

七十士的譯本與馬索拉本頗有出入,可能是所依據的原文是另一版本,或意譯而非直譯。133

拉丁文譯本與馬索拉本接近;耶柔米所依據的原本與現存的馬索拉經文無大差別,他也採用了七十士譯本的一些翻譯。134

敘利亞文譯本約於主後二五○年完成,主要是依據馬索拉版本翻譯的,但也有受七十士譯本的影響。135

2.譯本附加的材料

七十士譯本包括了一些附加的數據:

a在三章廿三節後面加插了六十八節經文(參第三章的總結)。

b在第十二章後面加添了第十三章,就是著名的蘇撒拿故事。故事說到一位敬虔的猶太婦人被兩位垂涎於她美色的長老恐嚇,誣告她犯了淫亂的罪,結果被判處死刑。就在最緊急的關頭,少年的但以理出現;他用機敏的詢查揭穿了兩位長老的假面具,證實他們惡意誣告蘇撒拿。在場的猶太人都感謝 神拯救全心信靠祂的蘇撒拿,又把兩位長老殺死。這故事強調蘇撒拿的貞潔和 神奇妙的拯救。

c「彼耳」的故事屬於十四章一至廿二節。136傳說當古列王在位的時候,巴比倫人敬奉一個神明名叫「彼耳」,每天都獻上多種的祭品。古列王詢問但以理為甚麼不敬拜「彼耳」,但以理說他只敬拜又真又活的耶和華。古列王回答:彼耳也是一位活神,因他每天把供奉的祭品都吃光。但以理卻指出祭品乃是給那七十位「彼耳」的祭司吃光;古列不相信,於是但以理晚上在廟中的土地上撒下粉末;翌日,粉末上佈滿了祭司和他們家人的腳印,顯然是他們前一天晚上入廟偷食祭品所留下的。古列王大怒,下令殺死所有「彼耳」的祭司,又讓但以理將廟和廟中的「彼耳」偶像拆掉。

d「大龍」的故事是十四章廿三至四十二節。王命令但以理俯拜巴比倫人所拜的大龍,但以理拒絕,堅持自己只拜永活的耶和華。王向但以理挑戰,可否赤身空拳殺死「大龍」。但以理將那不能消化的瀝青脂油與毛髮制餅給「大龍」吃,導致「大龍」肚腹爆裂死亡。巴比倫人大怒,把但以理扔入獅子坑;但以理在獅子坑困了六日,七隻獅子卻不傷害他。天使於是把哈巴谷和他湊巧準備好的午餐由猶大國用風吹至巴比倫,把食物送給在獅子坑中的但以理。翌日,就是但以理困在坑中的第七日,王因看見但以理沒有被獅子傷害而大受感動,於是放了但以理,又把那些陷害他的人拋入坑中,立刻被餓獅吞吃。

這四種附加的數據可能源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瑪索拉本並沒有這資料,死海古卷的但以理抄本也沒有這種附加的數據。

 

131 「馬索拉本」就是"Massoretic text"乃是舊約最可靠的版本。

132 Baldwin, 69., F.M. Cross, "Editing the Manuscript Fragments from Qumran" BA, 19 8386, 86.

133 有關但以理書的希臘文翻譯,最詳盡的討論是Montgomery, 2429, 3555; AB7684)有很多較新的資料。

134 AB, 75.

135 M.J. Wyngarden, The Syriac Version of the Book of DanielDrugulin, 1923.

136 「彼耳」(Bel)與希伯來文的「巴力」相等,此處乃指巴比倫國至高的馬度神明(Marduk)。

──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但以理》